周代生态环境的考古分析
作者: 李金玉    年份期号: 2016- 刊名: 中原文物 关键词: 分析 周代 生态环境 考古 
描述: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周代农业生产工具,这些生产工具反映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,而周代的古都城址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环境观,还能看到城市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改变,周代的厚葬风气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很多,使我们看到当时厚葬之风的盛行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。考古发现不仅弥补了周代文献资料缺乏的不足,还能使我们更加客观和直观地认识周代的生态环境。
“后稷十问”与华夏千年土整梦
作者: 吴晔    年份期号: 2016- 刊名: 国土资源导刊 关键词: 润燥 亿人 茎干 人类发展进程 农官 尧舜时代 粮食供给 土地整理 周族 科学研究成果 
描述:后稷提出的这十个方面的问题,代表了渴求进步的中国农耕文明的呼声,是耕者的理想。今天的人常用"土地整理"这个词,一般人以为这是极为新鲜的一个行当,其实几千年前就有这种土地整理设想和需求了。中华民族虽然历史悠久,有古老而辉煌的文明文化,但是远古的史料留存到现在,可信的只有一鳞半爪了。而有些史料虽然难求其实证,然而,无论是以情、以理、以人类发展进程的科学研究成果推断,其事可信。下面我们讲的这个历史上著名的"后稷十问"就是如此,不一定是哪个后稷,甚至不一定是后稷,但是所问的十个问
戊戌维新时期我国农业问题研究初探
作者: 张玉泉    年份期号: 2016- 刊名: 现代农业 关键词: 农业 新方案 戊戌维新 
描述:戊戌维新时期是清末中国倡导变法的关键时期,采用西法改良中国旧式农业也是变法的一个内容,有识之士对于如何发展我国农业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,提出了一些颇有创新的发展农业的新方案,这些方案的三大思路对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颇有启迪意义,值得我们进行研究。
《氾胜之书》中的虫害防治技术探析
作者: 陈超    年份期号: 2016- 刊名: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关键词: 汜胜之书 虫害防治 植物保护学 
描述:《汜胜之书》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农业书籍,书中不仅有农作物的栽培理论及技术,更有农业害虫防治内容。这些内容不仅与现代提倡的"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"的植保方针一致,而且将在未来植物保护科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农业始祖后稷
作者: 秦草  年份期号: 2016- 刊名: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关键词: 现代农业生产 公直 展宏图 稻麦 西北农学院 勤劳勇敢 淳朴善良 以农立国 周原 周族 
描述:在今天陕西省武功县杨棱镇农业科学城的大会堂里,有一座巨石雕琢的石像。这尊高大雄伟,体魄健壮,浓眉大眼,宽额长须,手持镰铲,怀抱禾穗的雕像,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、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,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农耕事业的创业精神。它就是我国古代的农业始祖后稷。
田畯后稷新考
作者: 张希峰  年份期号: 2016- 刊名: 中国文化研究 关键词: 田畯 《诗集传》 姚际恒 诗经通论 南亩 毛传 《七月》 郑笺 甫田 胡承珙 
描述:“田畯”一词,《诗》凡三见,曰《七月》、《甫田》、《大田》。三诗皆述农事,有套语“馌彼南亩,田畯至喜。”《七月》毛传:“田畯,田大夫也。”郑笺:“……耕者之妇子,俱以晻来,至于南亩之中,其见田大夫,又为设酒食焉。”朱熹《诗集传》:“田畯,田大夫,劝农之官也。”清儒说《诗》者如姚际恒《诗经通论》、陈启源《毛诗稽古篇》、崔述《读风偶识》、胡承珙《毛诗后笺》、马瑞良《毛诗传笺通释》、陈奂《毛诗传疏》等,皆祖述毛传郑笺,大同小异。
从《诗经·周颂·臣工》看周先祖后稷弃在中国农史上的重要贡献——兼论大小麦在中原种植的最早时代
作者: 王晖  何淑琴    年份期号: 2016- 刊名: 人文杂志 关键词: 龙山文化时代 后稷 大小麦 中国农史 周族 
描述:从《诗经.周颂.臣工》所述的历史事实看,周先祖后稷弃在农业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在于他给世人送来了大小麦。但也许由于这被看作孤文单证,因而并未受到后代学者的重视。但是今天从考古发现来看,在龙山文化中后期,大小麦在中原地区已经较为普遍地得到种植。特别是传说中后稷弃所封之地在今天的武功一带,而在武功县龙山文化后期的赵家来遗址正好在墙土中发现了麦秸杆,而后稷弃所封之地也是"邰",其异体字作"",古文字中表示用手拿棍子一类的东西去敲打麦穗,是作为"来"的动词用法来表现的。考古资料和后稷弃的居地""都说明这一带是个盛产麦子的地方,这正好与《诗经.周颂.臣工》歌颂后稷弃的功劳遥相呼应。
周祖农耕文化思想探究
作者: 吴点明    年份期号: 2016- 刊名: 甘肃社会科学 关键词: 借鉴价值 周祖 启发意义 思想 农耕文化 
描述:周祖在农耕生产实践的基础上,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生产经验,并从总体上分别论述了农耕的地位、农耕总体指导思想、农耕宏观调控、农耕政策、农耕基础建设等问题,提出了许多光照万代和卓有见地的思想,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,有些至今仍有启发意义。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加以分析和鉴别,汲取其精华,以推动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业的建设。
陇东名城的文化新地标——华夏农耕文明先祖不窋塑像
作者: 李增平    年份期号: 2016- 刊名: 雕塑 关键词: 周王朝 具像 农官 甘肃省庆阳市 室外雕塑 景观雕塑 刘艺 农业生产活动 创作激情 新地标 
描述:甘肃省庆阳市为华夏始祖轩辕皇帝部落的发祥地之一,人文历史悠久,文化积淀厚重,它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。远在20万年以前,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。三千多年前周先祖后稷(jì)之子不窋(zhú)袭父职,继任农官,率族人迁徙庆阳,在此拓土开疆、教民稼穑、农耕穴居、繁衍生息,开辟了
论《诗经》中的农业
作者: 孙关龙    年份期号: 2016- 刊名: 古今农业 关键词: 先秦古籍 周颂 鲁颂 大叔于田 秦风 科学技术史 诗歌集 春秋时期 小雅 周族 
描述:郭沫若指出:“《诗经》是我国文献中一部可靠的古书”。梁启超认为:“现存先秦古籍,真膺杂揉,几乎无一书无问题,其精金美玉、字字可信可宝者,《诗经》其首也。”《诗经》不但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集,为我国现实主义诗篇的源头,而且是一部具有极高学价值的史书,是研究包括农业史在内的中国上古时期科学技术史的一部重要文献。它忠实地记术录了周族兴于农耕的历史,以及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我国农业大发展的史实,从而为以后数
< 1 2
Rss订阅